隨著印度礦進口量的縮減,中國的鐵礦石進口格局正發生改變。“2012年我們將失去對中國(鐵礦石)出口第三名的位置。”印度艾索礦業中國區首席代表UNRedkar近日公開表示,印度對華第三大出口國的地位,將在今年被南非取代。
印度曾是中國重要的鐵礦石來源國,最風光的時候,印礦曾占中國進口份額的25%,與澳礦、巴礦并稱為三大礦,也正是伴隨著印度礦的不斷涌入,中國才開啟了鐵礦石散貨市場,即現貨礦。
但最近兩年,印度著力發展本國鋼鐵業以滿足國內需求,且通過采取提高關稅、鐵路運費等措施限制礦石出口,“前幾年進口量的份額都在20%以上,現在進口印度礦已經非常少了。”11月22日,有貿易商向《第一財經日報》記者稱,到9月份,中國進口印礦占所有進口礦的份額甚至降至1.2%。
相比印度礦的急劇減少,除了澳大利亞和巴西,中國正在增加來自其他國家的鐵礦石量,用來緩解對三大礦商的依賴程度。其中,今年前九個月,來自南非的鐵礦石占比已由5.2%升至5.7%。
資料顯示,昆巴鐵礦石公司計劃到2013年將鐵礦石產量擴大至5300萬噸,到2019年擴大至7000萬噸。其他礦業公司也有相應擴建和擴產計劃。
不過,即便南非攀升至第三進口國,以南非礦為代表的多元化礦源目前還難以撼動整個進口礦的價格體系。據前述鐵礦石貿易商反映,市場上的南非礦,水分低,品位較高,質量也不錯,但相應的價格也高。數據顯示,南非的進口礦均價是144美元,印度只有112美元,并不具有價格優勢,但除了印度,其他鐵礦石進口國均價也都很高。
“一個月進口南非礦300多萬噸,澳大利亞一月進口3000多萬噸,即使是印度占20%比例的時候,也是給那些沒有進口資質的小鋼廠帶來貨源。”分析師張琳解釋稱,南非礦還取代不了之前印度礦留下的市場份額,真正取代的主力是澳礦。
除了澳巴印,中國每月進口其他國別的礦石已經占到24.5%,但澳大利亞和巴西仍是主要來源,澳礦此前都是40%左右的份額,目前已經飆升到了53%以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