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21日,《中國應對氣候變化的政策與行動2012年度報告》正式發布,國家發改委副主任解振華表示,自去年11月啟動碳排放交易試點以來,多個省市的準備工作大體就緒。
十八大報告將生態文明建設放在了突出位置,提出了建設“美麗中國”的概念,相關概念股幾度漲停。
然而,《每日經濟新聞(微博)》記者連日調查發現,國內碳交易市場的發展現狀并不樂觀。
從事環境管理咨詢和碳交易認證工作多年的高級工程師古棣元對記者表示,國內的碳交易市場連設定地區的碳排放總量的工作都沒有完成,分配額度、制定交易規則、確定企業報告核查制度等更無從談起。
而部分受“美麗中國”概念熱捧的上市公司也表示,目前政策尚未出臺,都在觀望中。
國際碳價一再跳水
多哈氣候大會正在進行,“碳交易”再度走熱。《京都協定書》第一承諾期在今年底即將到期,而在本次大會召開之前,加拿大、日本、新西蘭和俄羅斯宣布退出第二承諾期。多哈大會日程過半,但是仍未取得任何實質性的進展。
碳交易指的是二氧化碳排放權的交易。《京都議定書》規定,對發達國家有具體的強制減排目標,發展中國家不需要承擔有法律約束力的減排任務。
我國目前并沒有進入強制減排范圍,國內的企業多以自愿碳排放交易或者操作清潔發展機制項目(以下簡稱CDM項目)出口到國外的方式參與碳交易。
據聯合國CDM執行理事會EB統計,截至2012年11月底,CDM注冊項目有5139個,中國注冊CDM項目超過2600個,占比近52%。
國務院參事、科技部原副部長劉燕華去年指出,世界銀行預計到2012年碳排放交易額將達到1500億美元,而根據最新的預測,到2020年全球碳排放交易額會達到3.5萬億美元,碳交易市場或將超過石油市場,成為最大的能源交易市場。
中國企業參與碳交易,一方面有助于節能減排,另一個重要方面是直接獲得資金。據媒體報道,中國第一個成功注冊的CDM項目收益為2.7億元。而今年武鋼將減碳指標賣給意大利電力公司,獲得的收益高達20億元。
“過去碳價高,對很多中國企業來說彷佛天上掉餡餅了,國際上的中間商也借此賺了更多。”古棣元說。
但如今,“天上掉餡餅”的碳買賣或難以為繼。
截至12月4日,國際CER的價格為0.66歐元/噸,而2008年最高峰時為23歐元/噸。
“受國際大環境等因素的影響,國際碳價一再跳水。由于政策的不確定性以及經濟的放緩,可以預計在短期內業主的收益將會面臨極大挑戰。”北京一致人和國際環境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長楊智良對記者說。
碳價走低使得中國企業碳資產縮水,企業的供給意愿降低,歐盟經濟的不景氣也將導致未來碳排放需求減少。
“由于現今最大的碳信用需求方歐盟經濟復蘇緩慢、生產下滑、氣溫升高(冬季取暖需求減小),企業本身產生的碳排放就在下降,加之EU-ETS(歐盟排放交易體系)第二階段過量的分配,短期內碳排放需求不會有明顯的提升。”廣州碳排放權交易所高級經理李原對記者說。
在本次多哈氣候大會召開之前,加拿大、日本、新西蘭、俄羅斯宣布退出第二承諾期,而會議日程已經過半,關于第二承諾期能否啟動臨時使用、氣候資金、冗余排放配額等關鍵問題還沒有實質性進展,作為氣候變化談判唯一具有法律約束力的京都議定書的作用變得撲朔迷離。
此外,對于中國企業來說更嚴峻的是,歐盟已在相關法規中明確,從2013年開始EU-ETS或只接受最不發達國家或有雙邊協議國家的CDM項目,且禁止使用工業氣體項目產生的減排信用。
“從中期到遠期來看,國際碳交易市場還有一定希
頁次:1/2 首頁 上一頁 下一頁 尾頁 Go: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