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洋中蘊藏著潮汐能、波浪能、海流能、溫差能和鹽差能等自然能源。海洋能分布廣、蘊藏量大、可再生、無污染,預計21世紀將進入大規模開發階段。據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出版物估計,全世界海洋能總量為766億kW,技術允許容易的1倍。世界上最大的潮汐電站為法國的朗斯電站,總裝機24萬kW,年發電量5.44億kWh。日本是世界上最早使用波能發電機的一個國家,它的航標燈和燈塔上的波力發電機已經實用化了。首先提出利用海水溫差發電的是法國物理學家德爾松瓦,他的學生克勞德在古巴海域建造了世界上第一座海水溫差發電站。獲得了lOkW功率。此后美國洛克希德公司設計成功了16kW的海洋溫差發電站。日本科學家在海水溫差發電上也取得了成功,他們為南太平洋瑙魯設計了lOOkW功率的發電站,是世界上第一座商用溫差發電站。
日本是個島國,國土狹小,資源匱乏,但日本政府和民間產業界充分利用本國的地理環境條件,大力開發和應用海洋新能源、新技術。從裝置的設計到實際功能,日本人用自己的智慧不斷地開發著新的能源,并已取得了舉世矚目的成就。
一、浪力及潮流發電
日本海上保安廳從20世紀50年代初就著手對自然能源的研究開發。作為海上交通航路標記的燈塔、燈標以及浮在海上的浮燈標等,很多都是建在孤島和巖礁上的,所以,它們需要有獨自的電力供應。
日本沿海有約5500處航路標記,現在,其中約3000處航路標記在利用自然能源。據有關人員介紹,利用自然能源的航路標記設施最終要達到80%。
在自然能源的利用中,最多的是太陽能發電,其次就是浪力發電。浪力發電的原理是,將波浪或浪濤造成的海面上下波動轉換成氣壓,然后,利用氣壓的力量來推動渦輪機發電。第一臺浪力發電機組是1965年投入使用的,它用于為大阪灣海面上的浮燈標供電。
在“以海洋能源來保護大海的安全”的宗旨下,2002年,海上保安廳還引進了使用潮流發電的浮燈標。所謂潮流發電,是利用海潮水流推動渦輪機來進行發電。這些利用自然能源進行發電的裝置,缺點在于發電量受氣候影響的左右。為了保證更加穩定的電力供應,海上保安廳正在研究太陽能發電與浪力發電的并用,夏季經常是陽光強烈但海面平靜,這時就以太陽能發電為主;而冬季,因天氣陰沉且海濤洶涌的日子較多,所以則以浪力發電為主。
二、海洋溫差發電
所謂海洋溫差發電,是利用大海表層與深層的溫差來生電。其方法是,用表層梅水對沸點較低的氨水進行熱化,并使之蒸發,用其蒸汽來推動渦輪機。然后,用冰冷的深層海水對蒸汽進行冷卻,使之還原為氨水,如此周而復始。
在海洋里有利用潛能更大的“溫差”。海水是越到深處越冷,在低緯度地區,海面以下1000米處和接近海面之間的溫差能達到20一15℃。
19世紀就有人考慮利用海水的溫差發電。但是從海中取水需要消耗能源。如果發出的電不能大大超過取水所使用的能源,那么發電就沒有任何意義—在這種情況下,日本佐賀大學海洋能源研究中心的上原春男教授從1973年著手開發,經過長期反復摸索,1994年成功地發明出一種高效熱交換機,被稱為“上原循環”的新方式。其基本原理是氨和水的混合物。通過把兩個循環系統聯結起來,大大提高了效率。
佐賀大學海洋能源研究中心在2002年被“21世紀COH計劃”選中后,在2003年建成了新的實驗據點一—伊萬里附屬設施。目前正在利用30千瓦的發電裝置進行實證性實驗。 如果再配上海水淡化裝置的話,在發電的同時能得到淡水和深層水。它們可以作為礦泉水來飲用。電解后還能得到燃料電池用的氫。富有養分的深層水回灌海洋后還能形成新的漁場。
來源:上海情報服務平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