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8日,美國商務部正式對中國太陽能電池(板)發起反傾銷和反補貼調查,使得本已進入“寒冬”的中國光伏產業更是雪上加霜。11日,全國政協委員、中國西促會理事長程路在中國光伏市場建設論壇上表示,面對海外市場的萎縮,中國光伏產業唯有轉型應對。
2010年以來,中國光伏產業就飽受產能過剩之困,光伏產品價格持續下降,大量中小光伏企業處于停產、半停產狀態。11月8日,美國商務部接受了7家美國光伏企業的申訴,展開對中國太陽能電池的“雙反”調查,更可謂雪上加霜。
程路說,中國光伏產業長期存在“兩頭在外”的不平衡局面,即原材料硅料95%都是由國外進口,而光伏產品又有95%都是出口至國外,產業的上下游均極大的依賴外部市場。所以每次外部環境風吹草動,對中國光伏產業就會有很大影響。
隨著歐洲債務危機的加深,中國光伏產品的海外市場本來就在不斷萎縮。中國光伏產品的主要進口國德國、意大利相繼削減了對光伏產業的補貼,需求減少。再加上美國已經向中國舉起來反傾銷反補貼的大棒,中國光伏產業不得不轉型應對。
中國可再生能源學會副理事長孟憲淦說:“中國光伏產業依靠擴大產能,低成本、低附加值的生產方式已經走到盡頭,科技創新才是最終之路。光伏產業的暴利時代已經過去,政府和社會不會允許出現這樣一個局面:企業獲取高利潤卻要政府和社會過多的補貼。”
程路表示,雖然美國只占中國光伏產品出口總量的9%~10%,但美國對中國光伏產品的“雙反”調查具有很大的示范效應。如果中國光伏產品出口的主要市場——歐盟也起而效仿,中國光伏企業將面臨全軍覆沒的危險。
江蘇省可再生能源行業協會秘書長操更生說,2010年中國光伏產量已達16GM-17GM,占據全球半壁江山,但2010年國內裝機量僅為400MW,僅占據全球裝機量的2%。中國一方面產能過剩,一方面卻缺少應用市場。此前四部委發起的“金太陽示范工程”,為城市居民安裝屋頂系統,對國內市場起到了一定的促進作用,但收效甚微,“兩頭在外”局面依然未得到改變。
今年7月,國家發改委出臺1594號文件,將光伏發電上網電價統一核定為每千瓦時1.15元,被光伏產業普遍視為有利于中國光伏市場建設的利好消息。程路建議,中國光伏產業需要與西部大開發、新農村建設相結合,在新農村建設中迅速發展起來。
來源:中國電力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