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據有關數據顯示,2010年底全球已并網的光熱電站總裝機容量達到1.27GW,其中美國占35%,西班牙占59%;而在建的裝機容量高達1.93GW,規劃中的裝機容量達到了17.53GW,其中北美(以美國為主)占56%、歐洲(以西班牙為主)占27%、中東(以色列為主)占6%。
據預測,到2020年全球太陽能熱發電(CSP)裝機將超過42GW,可推算未來10年年均建設規模為4GW。到2030年太陽能熱發電裝機將占總裝機的3%~3.6%,假定2030年累計裝機為6.2TW,CSP裝機約為200GW,按照2500美元/kW建造成本計算,潛在產業規模約為3.2萬億元,萬億元產業正在成形。
中國光熱發電技術成為鼓勵項目,但仍處于起步階段。中國通過973、863計劃對光熱發電進行了基礎研究和示范項目,光熱發電已被列入《產業結構調整指導目錄2011版》。據有關專家預測,2011~2015年主要為技術驗證和商業化起步階段,2015~2020年為商業化規模化建設階段,2020年后進入飛速發展階段,預計光熱發電造價將降低到1萬元/kW,屆時光熱發電將如同現在的風電。
我國熱發電發展前景看好
聚光、集熱和儲熱是關鍵環節,國內企業從零部件開始切入光熱產業鏈。聚光、集熱和儲熱是光熱發電的關鍵環節,是技術核心和難點所在,這三部分約占總成本的60%。根據測算,在2011~2020年,吸熱器潛在規模為174億美元,供應商有以色列Solel和美國SCHOTT;聚光鏡的規模為174億美元,德國Alanod和美國3M技術較為領先;儲熱系統規模達到306億美元,由美國Radco壟斷。國內企業為國外企業配套部分零部件,聚光和集熱有實驗產品,需要進一步研發突破。
太陽能熱發電是剛開始產業化的太陽能利用技術,具有清潔高效、穩定可靠等特點,隨著技術進步和產業體系的完善,將會逐步提高其技術和經濟優勢,成為太陽能利用的重要方式。
與光伏發電相比,太陽能熱發電技術,首先避免了昂貴的硅晶光電轉換工藝,因此可大大降低整個發電成本。此外,太陽能熱發電技術中的“蓄電”環節,可以將獲得的熱能通過介質儲存在巨大的容器中,可以保證在太陽落山后幾個小時仍然能夠帶動汽輪機發電,電壓穩定。而光伏發電卻難以擺脫“看天吃飯”的尷尬。
在國際上,大力推進太陽能熱發電的項目誕生于2009年7月,這一號稱歐洲沙漠行動的行動,計劃在未來10年內投資4000億歐元,在中東及北非地區建立一系列并網的太陽能熱發電站,來滿足歐洲15%的電力需求以及電站所在地的部分電力需求。
近年來,中國積極倡導對包括風力、太陽能等可再生新能源的開發利用,以減輕對礦燃料的依賴。此前發布的“十二五”發展規劃,明確提出大力發展和扶持包括太陽能在內的新能源產業和產品的戰略目標,計劃到2015年,中國將形成500萬千瓦的并網太陽能發電能力。
今年6月1日,國家發改委頒布的《產業結構調整指導目錄2011年本》正式實施,在指導目錄鼓勵類新增的新能源門類中,太陽能光熱發電被放在突出位置。
專家預測,未來光熱發電容量將大大超過光伏,在全球低碳經濟與新能源革命的大趨勢下,光熱發電極有可能成為我國未來份額最大的主導能源。
有業內人士預計,在未來5~10年內,太陽能熱發電將在我國實現商業化發展。需要指出的是,太陽能熱發電系統若要實現完全商業化,則需要保證低成本的投資和技術上的高可靠性運行。當然,隨著產業鏈的發展,批量化、規模化的實現,成本降低,我國整個光熱發電產業的未來發展將更美好。
國家能源局方面認為,該項目的建成將充分實現可再生能源與清潔能源的協調發展,有利于改善當地的能源結構,對提升電能質量、滿足寧夏電力需求,完善當地綜合能源體系起到了支持作用,也希望哈納斯的這一項目對我國太陽能熱發電工程設計、建設、運行和管理起到重要的示范作用,希望建成一個技術先進、經濟性好的太陽能熱發電示范項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