乳品新國標疑遭“綁架”,相關企業否認
近日,有媒體曝出乳品新國標是由企業起草的內幕。對此,乳企紛紛予以否認,稱負責起草的只是最初討論稿,最終稿要綜合各方意見,不代表企業單方意志,并不存在企業綁架和左右標準制定的說法。
專家評論:大企業得了便宜還賣乖
對此,乳業資深專家王丁棉在接受信息時報記者采訪時表示:“大企業撿到便宜還賣口乖。”王丁棉認為,這些都是大企業的托辭,捆綁標準不是這一次,當年禁鮮令的時候,就已經在這樣做了。王丁棉直指制定標準的專家都是由大企業點名,而且整個過程不給南方企業說話的機會。在標準制定過程中,王丁棉先后提了30條意見,90%多都沒有采用。而且在制定討論過程中,外資企業的代表占了1/3,“國標視同法律法規的一種,國家主權的一種,為什么讓外國企業參與?”
“三聚氰胺事件”爆發后,重新制訂乳品安全國家標準成為共識。2008年12月,衛生部牽頭成立協調小組,對乳品安全國家標準進行整合完善。協調小組各部門推薦了近70名專家組成專家組,組長由中國疾病控制中心食品與營養所副所長王竹天擔任。乳品新國標公布后,遭到媒體和公眾炮轟:“中國乳品標準創全球最差標準,標準制訂被大企業所綁架。”
2010年2月,第一屆食品安全國家標準審評委員會召開各分委員會會議,審查乳品安全國家標準草案。經主任會議審議,通過了66項乳品安全國家標準。新的乳品安全國家標準于3月26日由衛生部批準公布。
三次參加討論的西部乳業協會執行副會長、西南民族大學教授魏榮祿指出:“具體起草單位和個人,在2010年公布的生乳、滅菌乳等乳品標準及政府公告中,并沒有具體介紹。反復討論形成的送審稿,一些關鍵性標準,最后為何會被推翻?”“關鍵性標準”,即菌落總數、蛋白質含量。2009年8月19日,魏榮祿最后一次參加乳品標準討論會議,在幾位奶業專家的力主下,每克生乳菌落不超過50萬個、每百克生乳蛋白質不低于2.95克的標準達成一致意見,形成最終送審稿。此后,他就沒有再介入乳品訂標工作。但2010年3月正式公布的方案,菌落放寬到200萬個,蛋白質降低到2.8克。
企業回應:只負責起草討論稿
日前,伊利方面對本報發來回應稱:“除伊利、蒙牛外,光明、圣元、完達山等國內知名企業都在參與不同標準(至少10個標準)的起草。企業負責起草的只是最初的討論稿,討論稿需要提交給專家組進行多輪的技術探討,最終提報給國家相關部委的送審稿代表了來自協會、專家等各方的意見,不代表企業的單方意志。在標準制定過程中,企業配合國家開展一些基礎的技術性工作是應盡義務。我們理解并遵守國家標準的制訂,但同時我們也會制訂更高的企業標準,用以規范和引領行業的健康發展。”
飲料
《飲料通則》迎合企業需求,允許水添加礦物質
除了速凍食品國標與牛奶國標引發極大爭議外,《飲料通則》也被外界認為門檻越來越低。
在1996由質檢總局和國標委頒布的《軟飲料的分類》(GB10789-1996)中,不允許飲用水中添加礦物質,而在2007年頒布、2008年12月1日實施的《軟飲料分類》修改版《飲料通則》(GB10789-2007)中,唯一的差別就是新增加了允許水中添加礦物質。就在這個《飲料通則》正式實施的時候,礦物質水這個產品已經占據中國飲用水市場半壁江山。“以前水不允許加添加劑,之后飲料通則把這個去掉了,礦物質水做得很大了,飲料通則就改了,這是一種典型的迎合。”一位飲料界人士指出。
今年6月20日,衛生部發布國家新版《食品添加劑使用標準》,與以往標準相比,新版《食品添加劑使用標準》進一步提高了標準的科學性和實用性。而在去年的意見征詢稿中80種可用于飲用水的添加劑,也減至4種,并且沒有出現礦物質水這一品類。
有趣的是,衛生部目前正在制定《包裝飲用水食品安全國家標準》,擬把礦物質水的名字去掉,目前一直沒有公開征求意見,有業界人士透露,這是因為大企業的意見不同,礦物質水的量太大了,沒有辦法把它取消。唯一的進步就是在添加劑新標中,不再出現礦物質水的名字。“受到來自企業的壓力,到現在沒有公開征求意見,就是這個原因。”一位參與其中的業內人士向記者透露。
一位不愿意具名的飲料界資深人士向記者透露,幾乎所有的標準,都是由飲料工業協會牽頭,而協會看似第三方,但是基本上都是大企業的代言人,發言權由企業規模決定,例如兩樂在協會里的發言權就最大。所以標準的制定,代表了利益一致的大企業集群。
來源:《信息時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