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么做湯圓(元宵)?怎么做豆沙?
豆沙的制作方法:紅豆,有時間的話在水里多泡一會兒,倒入高壓鍋煮爛,稍涼后連湯帶水用攪拌機攪成糊,再用兩層紗布,就兩層可以了,用手擠去水,擠出的水里也能有不少的細豆沙糊,可以再擠兩遍,直到你認為沒多大浪費了就成了,這是剛擠完的豆沙,還留有紗布的印呢:
鍋里倒油,將豆沙倒進去炒,炒到水分干后加糖一起炒,糖和油可以多一點,炒完后晾涼就是很不錯的豆沙餡了,比外面買的好多了,另外綠豆、蓮子都可以用這種方法來制作綠豆沙、蓮蓉餡:
三種元宵制作法:
珍珠圓子
原料:上等糯米1100克、黑芝麻50克、精白面粉100克,豬板油100克、冰糖25克、白糖500克,橘紅(紅橘蜜餞)。做法如下:
1、將1000克糯米清洗干凈,用清水浸泡兩天(春秋季每8小時換水一次,盛夏每4小時換水一次,以防糯米變酸),將糯米磨成細粉裝入布袋瀝干水分。
2、取剩余糯米,洗凈后用溫水泡軟待用。
3、將黑芝麻用文火炒熟研成細粉,與炒成金黃色的精白面粉混合。將豬板油撕去油皮切成細丁,將橘紅切成顆粒狀,將冰糖碾碎。以上各種原料與白糖拌勻成餡,分成20個圓形餡心。
4、將糯米粉漿揉搓滋潤(粉漿太干可適量加水),分成20等份。用每份粉團包一個餡心,捏成上圓下平的半球形,在表層均勻地沾上泡軟的糯米。
5、將圓子放在蒸籠中以急火蒸熟,可熱食,亦可涼食。
肉湯圓
原料:適量的糯米、大米、瘦肉片、醬油、胡椒、料酒、姜末、冬菜花、蔥花。做法如下:
1、糯米與大米混合,浸泡1~2天,用磨磨細放入布袋內懸空吊漿制成糯米粉。
2、在鍋中倒入油少許,油七成熟時下肉末炒熟,加入醬油、胡椒、料酒、姜末,入味后起鍋裝盤。
3、熟肉末晾涼后,加入適量的生肉末、冬菜末、蔥花,拌勻后入冰箱里冷凍,切成小塊為餡心。
4、將面粉加入適量冰水揉和,取一小塊捏扁,包入餡心揉圓。
5、將湯圓下鍋煮,火不宜過旺,見湯圓浮上水面即撈出。
6、在碗中放入適量的醬油、胡椒、味精、化豬油、蔥花等,沖入高湯,將撈出的湯圓放入即可。
拔絲小湯圓
原料:糯米粉300克,綿白糖300克,豬板油25克,青紅絲、桂花、瓜子、芝麻少許,糖稀少許,熟面50克,花生油750克(實耗100克)。做法如下:
1、將青紅絲切碎與豬油、白糖150克、桂花、熟面、糖稀、瓜仁等配料和成水晶餡。
2、將和好的餡壓成3毫米厚的片,切成3毫米見方的丁,沾水放入糯米粉用簸箕搖晃,反復3次即成生湯圓。
3、在炒鍋中倒入花生油,燒至六成熟時,下入湯圓并用筷子撥開。
4、將砂鍋置于火上,注入少許清水,下入白糖150克,炒至金黃色時下入湯圓,離火顛動,撒入青紅絲、芝麻等即成
元宵的制作和食法:
南方人做元宵時,先將糯米粉用水調和成皮,然后將餡包好;北方人做元宵,先把餡捏成均勻的小球狀,放在鋪有干糯米粉的籮筐里不斷搖晃,不時加入清水使餡粘上越來越多的糯米粉,直至大小適中。元宵的大小不一,大者如核桃,小者若黃豆。
煮元宵也有技巧:輕輕捏。下鍋前,用手輕捏元宵,使其略有裂痕,這樣煮出來的元宵,里外易熟,軟滑可口。
開水下。鍋內水開后,放入元宵,用勺背輕輕推開,讓元宵旋轉幾下,就不粘鍋底。
文火煮。元宵入鍋煮至浮起后,要迅速改用文火,否則,元宵不斷翻動,受熱不均勻,外熟內硬不好吃。
點冷水。元宵入鍋后,每開一次應點入適量的冷水,使之保持似滾非滾的狀態。開兩三次后,再煮一會兒,即可撈出食用。這樣煮出的元宵質軟不硬,香甜可口。元宵除了煮食外,還有多種食法:
油炸元宵 如果是生元宵,可將元宵先粘上雞蛋清,再放進鍋里炸。這樣炸出來的元宵有雞蛋香味。炸時要不斷翻動,以免炸得不透不勻。油炸元宵時,有時會發生元宵在油鍋里突然炸裂濺傷人的現象。如在元宵下鍋前用針在元宵上扎兩個小針眼,即可防止這種現象的發生。另外,炸時要用小火溫油,這樣炸出的元宵香甜可口,皮酥里糯。
拔絲元宵 將元宵炸好備用。用食油滑鍋底,放入白糖和適量清水,用文火熬成糖稀,當糖稀冒大泡呈黃色時,放入炸好的元宵,與糖稀攪拌,迅速出鍋,趁熱食用,宛如金珠纏絲,別有情趣。
穿衣元宵 將芝麻炒酥研末,放入熬稠糖糊的鍋中,再倒入炸好的元宵滾粘均勻,出鍋上盤,逐個擺開,互不粘連,冷食、熱食皆宜。
蒸元宵 將元宵擺入抹了一層油的瓷盤或金屬盤里,入鍋蒸熟,取出后撒上綿白糖即可。食之香糯可口,做法方便易行。
烤元宵 將元宵擺入抹有底油的金屬盤內,連盤放進烤箱,烤至色呈金黃、熟透,取出裝盤,以綿白糖佐食,口味清香甘甜。
元宵、湯圓是兩回事
一個是北方的(元宵), 另一個是南方的(湯圓)。可以說是北方、南方之不同淵源所致。
一: 二者的主要區別:
1. 元宵:
北方做的元宵,是以餡為基礎制作的。一般都是機制的,元宵的操作過程先是拌餡料,和勻后攤成大圓薄片,晾涼后再切成比乒乓球小的立方塊。然后把餡塊放入像大篩子似的機器里,倒上江米(南方叫糯米)粉,機器就“篩”起來了。隨著餡料在互相撞擊中變成球狀,江米也沾到餡料表面形成了元宵。做成的元宵江米粉層很薄、表面是干的,下鍋煮時江米粉才吸收水份變糊。
2. 湯圓:
南方的湯團(北京人按四川習慣叫做湯圓)做法完全不同,倒有點兒像包餃子。先把糯米粉加水和成團(跟做餃子時和面一樣),放置幾小時讓它“醒” 透。然后把做餡的各種原料拌勻放在大碗里備用(不須像做元宵那樣切成小塊)。湯團餡含水量比元宵多,這是兩者的區別之一。包湯團的過程也像餃子,但不用搟面杖。濕糯米粉粘性極強,只好用手揪一小團濕面,擠壓成圓片形狀。用筷子(或薄竹片狀的工具)挑一團餡放在糯米片上,再用雙手邊轉邊收口做成湯團。做得好的湯團表面光滑發亮,有的還留一個尖兒,像桃形。湯團表皮已含有足夠的水份,很粘,不易保存,最好現做現下了吃。現在有了速凍工藝,湯團才出現在商店里。
南方的湯團有多種“流派”,現在最出名的是寧波的“黑洋酥”湯團。所謂“黑洋酥”就是豬油和黑芝麻粉的混合物,而且豬油不是熬出來的純油,要用取自豬肚子里的原塊的“板油”。撕去“板油”外面的網膜后用手工擠壓、揉搓它,再一點一點地摻入黑芝麻粉。這東西從現代保健觀點看是絕對的糟粕,可吃起來口感極佳:滑糯軟燙,值得一試。
湯圓越軟、滑越好,所以對糯米原料很講究。要選粘性特強的品種。加工工藝上也有說法,要用“水磨粉”。就是說,把糯米粒用水泡過后,連水帶米一起上磨(象磨豆漿那樣),而且最好用石磨磨。磨成的粉用紗布袋吊起來瀝干,可以冷藏三四天(時間長了會發酸)。可見,好的湯圓很難工業化生產出來,這又是它與元宵不同的一個特點。
二: 元宵的別稱很多:
元宵又叫湯圓,歷史上還有許多別稱 “面繭、粉果、元寶、湯餅、圓不落角”等等,直至明永樂年間才被正式定名為“元宵”.元宵分有餡,無餡兩種。無餡的個小,味甜,以白糖、桂圓、桂花、藕丁、蜜餞為佐料,又稱“珍珠湯圓”,有餡的個大,狀如核桃。北方元宵多為甜餡,有白糖、豆 沙、芝麻、山楂等類,南方的則甜、咸、葷、素皆有,尤以寧波湯圓,貴陽吳家湯圓著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