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內首艘“海上巨無霸”
“海南寶沙001號”遠洋加工船,長達179.2米,有近10層樓高,是名副其實的海上“巨無霸”。具有如此大噸位的綜合魚品生產加工作業線的漁船在國內還是首艘,目前,在全球也僅有4艘。
商報記者上船看到,這艘巨大的生產加工船上有4間工廠、14條生產線,船上各類作業工人、船員、管理人員等,最多時可載600人。
船主方并未對該船上的技術設施予以太多介紹,但據分析人士介紹,除了排水量大、生產先進、設施齊備以外,這類超級漁業綜合船裝備了先進的導航、雷達與通信設施。
海南率先打造“漁業航母”
與“海南寶沙001號”組成編隊的還有一艘2萬噸級負責能源補給的油船,和兩艘萬噸級的冷藏運輸船,3艘國產的3000噸至5000噸補給保障船也將于近期抵達海口港。
按照“海南寶沙001號”船主方的規劃,將協同300至500艘百噸級以上捕撈船組成第一批海上編隊,趁西南季風的有利時機,規模化開發外海漁業資源。整個漁業編隊實際上將捕撈、加工、冷藏與運輸一條生產線全部拉通。
據海南寶沙漁業有限公司介紹,該海洋漁業生產船編隊由海南寶沙海洋漁業有限公司、海南豪萊寶沙漁業船務有限公司(中外合作)、海南寶沙漁業補給保障有限公司與希臘艾斯迪士集團共同投資15億元人民幣組建。
記者注意到,海南寶沙漁業有限公司注冊于2011年11月,是一個注冊僅半年的企業,如此大手筆的確令坊間諸多遐想。而資訊中透露的涉漁相關投資基金的籌建也引發媒體關注。據介紹,該基金由海南省金融辦審核并指導海南寶沙漁業有限公司,聯合多家國內外投資機構發起籌建,基金的目標是對海南省漁業、漁機、漁具、通訊、導航設施進行全面升級。
海南省完成海洋大省到海洋強省的轉型,打造“漁業航母”、提升漁業整體實力已邁出實質性的步伐。
打破外海資源“鞭長莫及”困境
調研發現,西、南、中沙海域有209萬至370萬噸的漁業資源,但實際年開采量僅為8.3萬噸。而近年來近海漁業資源幾近枯竭,絕大部分傳統優質經濟品種已難形成生產群體。漁船作業的漁場范圍近年不斷縮小,捕撈量逐年減少,海南人餐桌上的海魚價格也是越來越高。
有專家認為,“海南寶沙001號”的出現是大好事,南海開發首先應秉持“主權在我”的意識,多年來,菲律賓、越南等對中國在南海的漁業生產采取滋擾戰術,使中國漁船在南沙安全作業的空間逐步縮小。
“漁業航母”既是外海資源開發的強大編隊,也是中國南海戰略上的“民間航母”,不僅可以加深、擴寬中國對自身海洋資源的開發,而且此舉將促進國家海洋權益的維護,正如海南寶沙漁業有限公司相關人士所言——“撒主權網、捕愛國魚”。
海上“巨無霸”
“海南寶沙001號”為遠洋加工船,長179.2米,型寬28米,型深11.64米,滿載吃水7.9米,由14條生產線、4間工廠組成,每天可加工處理220噸漁獲物,包括生產各種魚類罐頭35萬聽,每天可腌制79200聽鯡魚罐頭、可精包裝60噸低溫速凍魚、可加工12-20噸魚粉、6-10噸魚子醬。運營時,滿負荷可載600余人在船上生產、生活。還可與小漁船互補,收購鮮魚進行加工,未來還將運用水上飛機保障聯絡運輸。
同時,“海南寶沙001”號設有設施完備的小型醫院,開設內科、外科、骨科、牙科、產科等診療科目,建有女賓診療室、男賓診療室、手術室、急救室、住院病房,甚至設有VIP病房。
海南漁業的現狀與前景
目前,海南現有海洋生產漁船約2.65萬多艘,海洋漁業生產人員25.5萬多人,依賴海洋漁業生產生存的人口將近一百萬。但是,海南現有漁業船只噸位偏小,其中不足30噸的小漁船占到了總漁船數的85%,普遍存在續航能力差、生產設備簡陋、保鮮加工設備缺失、助漁導航通訊設施不足等問題。這些現實導致海南省海洋漁業生產能力被擠壓在近海,開拓外海捕撈空間已迫在眉睫。小漁船即便行駛到外海,也只能在礁盤附近捕撈名貴珍稀魚類,造成了深海海域違法違禁事件屢次發生。
而根據海南省海洋與漁業廳統計和規劃預測,到2015年,海南海洋生產總值(GDP)要達到1098億元。其中,水產品總量要達到220萬噸,漁業總產值500億元。水產品出口量達25萬噸,漁業創匯10億美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