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公斤鮮甘薯賣0.5元,加工成2碗全薯營養粉絲,可賣15元……
24日,福建果蔬加工技術對接會在福州舉行,主辦方農業部農產品加工局和省農業廳邀請了涉農高校、科研院所多名果蔬加工專家教授講授農產品加工技術。不少企業代表和農民找不到座位,站在門口聽得津津有味。
加工技術對接會如此受歡迎,讓主辦方直呼沒想到。
互相壓價“壓”出的覺醒
“很早就想做加工,就是缺技術。”來參會的平和山格禾興果蔬專業合作社理事長姚海龍說,去年,由于對市場行情誤判,合作社有50萬公斤蜜柚沒賣出去,爛在倉庫里,占全年產量的一成多。
農產品產后損失并不鮮見。農業部農產品加工局副局長歐陽海說,全國馬鈴薯每年產后損失1600萬噸,水果1400萬噸,蔬菜約1億噸,直接損失超過3000億元。
對接會上,連城縣農業局與中國淀粉工業協會甘薯淀粉專委會簽訂了甘薯產品標準制定及精深加工技術研究與應用的協議。
2011年11月中旬,連城及周邊的2億公斤秋地瓜開始集中上市,當地30多家加工企業一時難以消化,農戶和商販互相壓價,價格大幅下跌。此事讓當地政府意識到,要解決地瓜等農產品銷售難題,必須加快發展深加工。
據省農業廳農產品加工推廣總站負責人介紹,農產品深加工首先可減少產后損失,并拉長農產品上市期,農民能擇期采收,縮小淡旺季價差;另外,還可擴大銷售半徑,在促進農民增收等方面作用顯著。
紅太陽精品有限公司就是一個成功的范例。該公司依靠加工芥菜和洋白菜,公司系列醬菜產品已進入各大超市。公司以訂單形式向莆田農戶收購蔬菜,每公斤芥菜價格穩定在0.6元。
突破技術短板,增值農產品
福建具有豐富的果蔬資源和較好的果蔬加工基礎,歐陽海說,但技術弱是一大短板,特別是具有本地特色的傳統食品加工,沒有現成的技術和裝備,只能靠自己的共性關鍵技術研發,取得突破后再推廣。
以甘薯粉絲加工為例。第一次技術創新是通過防污染、控氧化、清雜質,使粉絲變得細白柔潤,以前粗黑的粉絲變成“俏姑娘”;第二次是發明方便粉絲,開水一泡即可食用;第三次是利用食用天然原料代替明礬,保持了粉絲的勁道;第四次是發明全薯粉絲,省略了傳統的淀粉生成步驟,保留了鮮薯的營養成分,實現了1公斤0.5元的鮮甘薯加工成全薯粉絲能賣15元的增值。
歐陽海認為,共性關鍵技術研發有四個方向。一是提升精深加工技術,使農產品附加值成倍增長。如玉米加工成淀粉升值兩倍,加工成酒精升值4倍,加工成賴氨酸可升值10倍,加工成化工醇升值幾十乃至上百倍;
二是通過綜合利用技術充分利用邊角料,減少資源浪費和環境污染;
三是提高質量安全技術,解決食品安全問題;
四是加強節能減排技術研發,推動農業可持續發展。當前,由于農產品加工基礎差、技術裝備落后,普遍存在資源和能源消耗偏大等問題。
政企農三方共贏,大有潛力
省農科院農產品加工研究中心研究員陳君琛說,國外食用菌深加工率在75%以上。由于加工設備落后、技術含量低,我國的食用菌加工率不足5%,發展空間很大。
在引導農產品加工方面,近年來我省出臺了一系列優惠政策,促進了農產品加工業規模穩定增長。2012年,我省年產值2000萬元以上的規模農產品加工業企業有3749家,產值6498.77億元,基本形成禽畜、水產、果蔬、食用菌、筍竹、茶葉等一批重點農產品加工業集群。
同時,加工企業吸納了大量農村轉移勞動力,并通過訂單、原料基地建設等新型經營模式,使農民分享產后加工增值帶來的收益。
從已有的實踐看,推動農產品加工,實現了政府、企業和農民的三方共贏。
今年,我省被農業部列為農產品產地初加工補助項目實施省份,獲得2500萬元的扶持資金,在10個試點縣實施。姚海龍獲得十幾萬元扶持資金,是首批受益者之一。
“合作社的冷庫已建好了,有了資金和技術,馬上就可以加工蜜柚汁和柚子糖果了。”姚海龍說。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