數據顯示,目前全國農產品加工業已占食品工業的52.6%,成為食品產業生力軍。業內人士指出,我國食品產業發展呈現新特點,主要體現在產業持續高速發展,產業向農產品加工區域和大中城市聚集,產品向多元、優質、功能化方向發展,產業集中度加速提升,原料和流通領域產業化進場加快,技術裝備更新加速,國際化步伐加快等。與此同時,環境資源、生產要素供給、消費需求等制約因素對于食品產業的影響也在不斷加強。農產品加工業的健康發展將為食品產業增添更加強勁的動力。
農業部農產品加工局局長張天佐指出,進一步促進農產品加工業發展,必須堅持以保障主要農產品有效供給和增加農民收入為目標,緊緊依靠科技進步和轉變增長方式,創新體制機制,強化公共服務,爭取政策扶持,努力促進農產品加工業由規模數量擴張向質量提升和結構優化方向轉變,由資源簡單消耗向技術升級和品牌競爭方向轉變,由分散無序發展向產業化和集聚區方向轉變,全面提升我國農產品加工業發展水平。
張天佐強調,農產品加工業潛力巨大,隨著我國食品消費結構逐步升級、工業化城鎮化快速推進,迫切需要加快農產品加工業深度發展,提高農產品加工層次、科技含量、質量安全等級、品牌優勢和增值水平。
據統計,2011年我國人均GDP超過5000美元,農產品加工業與傳統農業產值比達到1.7∶1,已經取代傳統種養業,成為我國農業主體。2008年國際金融危機以來,農產品加工業逆市上揚,在高位支撐著國民經濟年均增長9%的高速發展。
從發展的規律和趨勢看,我國農產品加工業在GDP中的增長空間巨大,距離農產品加工業產值與傳統農產品產值8∶1的理論高值還有很大的發展潛力,這正是未來我國經濟發展調結構、轉增長、擴內需、富民生的戰略機遇和抓手。有業內人士斷言,未來30年是我國農產品加工業發展的戰略機遇期和高速發展期,我國國家現代化和現代農業成敗與否的關鍵,在某種意義上,將取決于農產品加工業的發展。
中國農業科學院農產品加工研究所所長戴小楓博士介紹,現代農業是以現代工業、現代城市和現代市場條件為前提,以現代科學技術為主要特征,廣泛應用現代市場理念、經營管理知識和工業裝備與技術,市場化、集約化、專業化、社會化的產業體系,是將生產、加工和銷售相結合,產前、產后和產中相結合,生產、生活和生態相結合,農業、農村、農民發展相結合,資源高效利用與生態環境保護高度一致的可持續發展的新型產業。
現代化農業已經從概念走向實踐,建議進一步在國家層面優化科技資源配置,對農產品加工研究院所等擬轉企的農業科研機構回歸社會公益類的定位;提高國家層面農業科技創新體系整體的運行效率;建立現代農業科研院所制度以及相關的配套政策和法律支撐體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