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的食品冷鏈還未形成體系,目前大約90%肉類、80%水產品、大量的牛奶和豆制品基本上還是在沒有冷鏈保證的情況下運送,食品冷鏈變革需要三位一體化。
近日,在廣州召開的“第四屆中國國際中小企業博覽會”期間,由廣東省物流行業協會冷鏈專業委員會主辦的“廣東冷藏運輸發展專題論壇”也在同期召開,來自日本、臺灣及國內的冷鏈企業和專家共同探討了目前 中國冷鏈市場的發展現狀與未來。其中,暨南大學現代流通研究中心執行主任陳海權對中國的食品冷鏈發展提出以下方面的見解與意見。
難點:食品冷鏈體系尚未成形
陳海權認為,從整體冷鏈體系而言,中國的食品冷鏈還未形成體系,無論是從中國經濟發展的消費內需來看,還是與發達國家相比,差距都十分明顯。目前大約90%肉類、80%水產品、大量的牛奶和豆制品基本上還是在沒有冷鏈保證的情況下運銷。冷凍食品產銷冷鏈情況稍好,但由于部分產品流入集貿市場拆零散買,冷鏈存在中斷現象。
針對這種現狀,陳海權表示國內冷鏈主要存在三方面的問題。
一是冷鏈經營主體出現問題。主要表現在:食品冷鏈的復雜、投資大。由于食品冷鏈是以保證易腐食品品質為目的,以保持低溫環境為核心要求的供應鏈系統,所以它比一般常溫物流系統的要求更高,更復雜,建設投資也大。而目前我國的冷鏈系統還只是一個早期的冷凍設備市場,掌握的冷鏈技術在很多食品種類上還不能完全應用,相對于國際先進水平差距很大;沒有建立生鮮經營管理體系。據他介紹相當部分企業始終未能有效地建立生鮮經營管理體系。商品結構和銷售策略定位不清晰,導致毛利偏低,損耗難于控制;沒有整合生鮮食品的產業鏈。企業無法有效整合生鮮經營背后的各種資源。隨著規模擴大,整體經營成本難以得到控制,“規模反而不經濟”。同時企業也未能解決生鮮商品結構日趨嚴重的同構化和產品更新問題。
二是冷鏈設施和監管機制不完善。他還認為,國內冷鏈設施設備嚴重不足。目前,我國易腐物品裝車大多在露天而非在冷庫和保溫場所操作,80%-90%的水果、蔬菜、禽肉、水產品都是用普通卡車運輸。僅水果、蔬菜等農產品在采摘、運輸、儲存等物流環節上損失率就達25%-30%,損耗量居世界首位(可以養活2億人的營養基本需求),大量的牛奶和豆制品是在沒有冷鏈保證的情況下運輸的。造成這種窘境的直接原因是我國冷鏈設施和冷鏈裝備嚴重不足,原有設施設備陳舊,發展和分布不均衡,無法為易腐食品流通系統提供低溫保障。
陳海權介紹,我國冷鏈的實施沒有國家或行業的專項標準。但只有一些大型食品生產加工企業自己制定的一些標準,諸如冷藏鏈中對HACCP(危害分析和關鍵點控制)沒有強制要求執行。因此,在監管上也是空白,法律法規有待完善。缺乏具有執行力的食品質量監控體系。
第三方食品冷鏈物流發展滯后。陳海權在會上表示,中國易腐食品除了外貿出口的部分以外,大部分在國內流通的易腐食品的物流配送業務多數都是由生產商和經銷商完成。食品冷鏈的第三方物流發展十分滯后,服務網絡和信息系統不夠健全,大大影響了食品物流的在途質量、準確性和及時性,同時食品冷鏈的成本和商品損耗很高。
他認為食品冷鏈缺乏上下游的整體規劃和整合,由于中國業的產業化程度和產銷一體化水平不高,從行業的初級產品來看,雖然產銷量巨大,但在初級產品和易腐食品應鏈上。易腐食品的時效性要求冷鏈各環節必須具有更高的組織協調性。目前,我國缺乏供應鏈上下游之間的整體規劃與協調,缺乏食品冷鏈的綜合性專業人才。
產業配套設施建設的誤區。據陳海權介紹,在冷庫建設中就存在著重視肉類冷庫建設,輕視果蔬冷庫建設;重視城市經營性冷庫建設,輕視產地加工型冷庫建設;重視大中型冷庫建設,輕視批發零售冷庫建設等非常嚴重的現象。
兩大突破點
陳海權認為中國食品冷鏈發展需要突破兩方面的障礙:一是要實現農產品現代化與現代流通體系接軌。中國農業產業化的重要組成部分,也是農業產品標準化發展的必由之路。農產品保鮮加工是農業生產的延續,是農業再生產過程中的“二產經濟”,更是農產品與現代流通體系接軌的關鍵環節。二是要解決食品安全問題。人們對食品安全問題的關注,正帶動著以肉類、水果、蔬菜及水產品、奶類為代表的食品冷鏈保鮮市場的急劇升溫。食品安全問題,只有通過優化、改造農產品流通渠道和流通方式,建立可追溯的農產品質量信息管理體系,最終解決食物安全問題。
據他介紹,發達國家把產后貯藏加工保鮮放在農業的首要位置。如美國農業總投入30%用于生產,70%用于產后加工保鮮,意大利、荷蘭農產品保鮮產業化率為60%,而日本則大于70%。產后產值與采收時自然產值比,美國為3.7比1,日本2.2比1,而我國僅為0.38比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