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濱海時報
天津北方網訊:記者昨日從濱海新區農業局獲悉,“十二五”期間,濱海新區將以農業產業園區和科技園區為主要組織方式,大力發展高端、高效農業,建成知識、技術、資本密集型的沿海都市型現代農業領航區,打造我國北方都市現代農業的窗口。
按照“十二五”的農業經濟發展指標,到“十二五”末期,濱海新區農業總產值將達到100億元以上,增加值達到30億元以上,農民人均純收入年均增長11%以上。種植業與養殖業的產值結構調整為3:7,漁業產值占農業總產值的50%以上;果品、蔬菜、花卉、種苗等產值占種植業產值的80%以上。每年更新推廣新品種、新技術30項以上,林木覆蓋率達到12%;觀光農業收入與農業總產值的比重達到10%以上。
“十二五”期間,濱海新區現代農業重點實施“一核兩翼、園區支撐”的現代農業空間布局。“一核”為都市型高端農業發展核心區,即塘沽地區。將以濱海農業科技園區、農產品加工物流基地建設為重點,著力打造科技創新和綜合服務兩大平臺,同時完善多元化投資融資體系,優先發展種源農業、創意農業、旅游農業以及農產品加工物流、農業會展等項目,帶動南北兩翼及周邊區域現代農業發展。
北翼主要指漢沽地區。將以濱海楊家泊水產科技園區和濱海茶淀葡萄科技園區為重點,加快設施漁業、設施園藝、農產品保鮮配送技術體系建設,建立“研發引進→種苗繁育→設施養殖→標準化管理→保鮮配送→加工物流→休閑服務”產業鏈條,力推“楊家泊、茶淀”品牌,實現產業鏈延伸的全方位發展。
南翼主要指大港地區。通過關聯產業鏈條的相互銜接,重點建設優質冬棗基地、綠化苗木基地、設施園藝基地、畜牧生態養殖基地和生態循環農業基地,做強“翠果”牌和“綠生源”牌冬棗品牌,建設成為功能完善的城鄉一體化都市農業發展區域。
園區支撐,指以中國農科院、中國林科院等為主要技術依托,建設濱海生態農業科技園、楊家泊水產科技園、茶淀葡萄科技園、耐鹽堿植物科技園、寧車沽現代農業發展區等特色農業園區,引領區域都市型現代農業發展。
“十二五”期間,重點發展現代漁業、高效種植業、生態循環農業、農產品加工物流業和休閑觀光農業五項產業。
現代漁業
到2015年末,全區海淡水養殖總規模保持在13萬畝,總產量10萬噸,其中39%開展設施養殖,高標準工廠化養殖面積60萬平方米;繁育種苗100億尾;保留大神堂、唐家河等6個群眾性漁港,海洋漁船保持在450艘。
水產良種企業向濱海楊家泊水產科技園區集中,吸引海水魚良種企業8-10家,淡水魚良種企業3-5家,觀賞魚良種企業1-2家。建設北部設施化海水養殖基地和北部淡水池塘養殖基地。人工增殖放流規劃養殖產量3萬噸。鹽田增養殖基地面積約15萬畝,規劃蝦苗產量1.5萬噸。重點建設以大神堂村為中心的牡蠣養殖區和以灑金坨村為中心的藍蛤養殖區。在漢沽大神堂外海利用建筑垃圾、報廢船舶等材料建設人工岸線漁礁,開展大規模的藻類移植工作。
延伸水產物流、加工、研發、休閑、服務等產業鏈,形成水產、科技和休閑服務行業的企業集群。逐步淘汰60馬力以下小型漁船,鼓勵建造大馬力鋼殼漁輪,規劃到2015年,全區海洋漁船保持在450艘,海洋捕撈產量2萬噸。
高效種植業
到2015年末,新區糧食種植穩定在18萬畝,其中設施種植業面積由2010年的1.1萬畝發展到5萬畝;年產蔬菜30萬噸,冬棗5000噸,葡萄6萬噸,花卉800萬盆,食用菌1.5萬噸。
建設以大港小王莊為主的糧食種植基地。逐步退出棉花種植,重點發展特用玉米、優質大豆和小雜糧。建設新區南部以中塘鎮、小王莊鎮、太平鎮和港西街為重點,北部以漢沽大田鎮為重點的設施蔬菜生產基地先行區,大面積示范推廣設施蔬菜生產,發展以日光溫室為重點的現代農業設施。推動冬棗集中連片發展,葡萄基地以茶淀鎮為核心向南北延伸。在中部塘沽西部新城,南部大港中塘鎮,北部漢沽大田鎮等地發展設施花卉和工廠化食用菌生產,到2015年,打造5000畝設施花卉、食用菌生產基地。依托濱海國際花卉科技園區提高花卉設施化水平,打造花卉生產基地3000畝,實現年產高檔盆花800萬盆;打造食用菌生產基地2000畝,年產量達到1.5萬噸。
圍繞花卉、葡萄、食用菌等特色優勢產品,開展種苗繁育。到2015年,年繁育名優高檔花卉苗3900萬株,葡萄新品種苗木100萬株,年產食用菌原種100萬株,菌棒300萬棒。
生態循環農業
堅持林畜產業與環境協調發展,促進林下禽類散養、林菌間作等立體種養模式的推廣,推進優勢特色畜禽養殖向生態畜禽小區集中,積極推廣資源節約型農業技術。到2015年末,新區發展綠化苗木2萬多畝,其中建成林地食用菌種植基地1.5萬畝,林禽循環養殖基地5000畝,年產綠化苗木21000萬株。建成畜牧業示范園和養殖基地6-7個。
建設濱海耐鹽堿植物科技園區培育可治理鹽堿地的高耐鹽植物新品種,并建立苗木良種繁育基地。依托1.5萬畝綠化苗木基地,利用林下的遮陽環境,采用露天與拱棚相結合的模式生產食用菌,廢棄菌渣作為肥料可為樹木提供養分,促進林木的生長,建立起林菌立體種植體系。發展林下土雞散養,家禽糞便可作為優質的有機肥料返回林地,促進林木生長,建立起林禽立體種養體系。在不同養殖規模的畜禽場,合理布局實施大中小型沼氣工程,建設糞污綜合利用系統。
農產品加工物流業
引領新區農業向精深型、綠色型和規模型現代加工物流業方向發展。以產地批發市場、農超對接為重點,建設農產品物流基地,擴大優質農產品集散和出口能力。打造3個高端農產品加工貿易核心,包括以冬棗、綠化苗木、蔬菜交易為主的大港小王莊產地農產品物流園;以鮮活魚蝦、加工冷凍海產品交易為主的中心漁港;以花卉、食用菌、蔬菜交易為主的金元寶濱海農產品交易市場。培育農村經紀人和農產品市場營銷隊伍,形成2家年交易額超10億元的農產品流通企業,積極探索產銷直掛、連鎖配送等流通方式,建立農產品超市、連鎖店,實現農產品與消費者直接對接。
休閑觀光農業
到2015年末,全區形成8個休閑觀光農業組團,即楊家泊休閑漁業組團、中心漁港文化娛樂組團、大田園游憩組團、北塘漁村美食休閑組團、塘沽高科技農業觀光組團、官港苗木科普觀光組團、庫區濕地生態休閑組團和生態家園創意農業組團,年接待能力達到150萬人次,年均實現旅游收入3億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