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來,速凍水餃行業幾大巨頭先后被卷入食品安全事件。現行國標中要求金黃色葡萄球菌“不得檢出”,而衛生部正在征求意見的新國標卻給出了限量值。當多個速凍水餃企業以新標準為自己辯解時,社會公眾的質疑聲卻一浪高過一浪。
消費者:速凍水餃新國標“開倒車 ”
有消費者認為,“食品安全新國標是行業大企業說了算,為了企業利益而讓食品安全標準開倒車”,也有人議論,“食品的標準怎可就低不就高?”同時,身陷“細菌門”的三全食品近日在深交所停牌,包括三全、思念等品牌速凍食品在超市被下架或遭遇消費者冷遇,并被要求重新提交最新檢測結果。在贊同執法人員對各種致病菌“零容忍度”的同時,也有消費者質疑,新國標是否過于寬松?
金黃色葡萄球菌本身不致病
21日,中國疾病預防控制中心食品安全首席專家,也是《速凍面米制品食品安全國家標準(征求意見稿)》的起草人之一的劉秀梅女士接受本報記者專訪,對備受關注和爭議的新國標進行了全面解讀。
記者:新舊標準對金黃色葡萄球菌指標的調整,你是否贊同,理由是什么?
劉秀梅:食源性金黃色葡萄球菌的致病,不是細菌本身,而是細菌大量繁殖后所產生的葡萄球菌腸毒素所致。就速凍面米制品而言,標準中的金黃色葡萄球菌是作為一個指示性的指標,菌量的濃度已經控制在不足以產生毒素、致病風險較低的“條件允許下的限量范圍”。金黃色葡萄球菌廣泛分布在大氣、土壤中,對熱敏感,加熱80℃,30分鐘可被殺滅。速凍面米食品在規定的保存溫度下,不利于金黃色葡萄球菌的生長、繁殖和產生腸毒素。但如果保存不當,也可能導致金黃色葡萄球菌的生長和繁殖。
我國《速凍預包裝面米食品衛生標準》(GB19295-2003)規定金黃色葡萄球菌等致病菌不得檢出,是微生物定性檢測方法,采用一個樣品檢測來判定產品微生物污染情況,這種采樣方案和限量規定不能全面、真實地反映產品微生物污染狀況和可能產生的健康影響,與國際上食品中微生物控制和管理方式有明顯差距。因此,新的安全標準按照國際通用的采樣方案,就是必須采集同批產品5件進行檢驗,而不能只抽檢1件。新的安全標準中的規定比原標準更科學、更公正。
新國標沒有被大企業“綁架”
記者:有消費者質疑,食品安全標準更多體現了行業龍頭企業的意愿,《速凍面米制品食品安全國家標準(征求意見稿)》的情況怎樣?
劉秀梅:新標準的修訂歷時四五年時間,參與意見的至少有上百人,充分征集了包括政府部門、科研機構在內的業內專家意見,也包括大中小型企業的意見。但同時,我們也應該理解,參與標準工作的人仍然只是極少數人,而標準實施過程中所涉及的各方利益相關者卻是包括政府、企業和消費者在內的全社會。如何更好地理解安全標準的意義、目標、技術內涵,從而更加正確、有效地推動標準的實施,是一個較為艱難和長期的過程。應該說,新的安全標準既要保護消費者安全,也要科學評價產品質量,才能有益于我國傳統食品行業的健康發展。
據北京日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