速凍食品行業的“細菌門”又將中國食品安全標準置于輿論的漩渦中。陷入“細菌門”的思念食品有關負責人曾對媒體表示,按照國家目前的食品安全衛生標準,水餃中確實不得含有金黃色葡萄球菌,但是按照新的即將生效的食品安全國家標準,被檢出有問題的水餃金黃色葡萄球菌含量是達標的。在食品安全信任危機遭遇挑戰的當下,速凍食品安全標準“開倒車”無疑又讓公眾倒吸一口冷氣。
按理說社會越來越進步,科技手段越來越先進,有關標準的制定應該越來越嚴格才對,為什么食品安全標準又出現了“一夜回到解放前”的現象?前一段時間,關于國家乳業標準的爭議非常激烈。中國奶業標準被指為全球最低,常溫奶中存在細菌。而官方與一些乳制品代表回應稱,乳業標準過低是受技術所限,而且還為了保護養牛戶。
“中國標準”江河日下的罪魁禍首,無非和“利益驅動”、“責任缺失”以及“監管不力”有關。在權衡“公眾健康”和“經濟發展”的問題上,標準的制定者很容易忽視公眾的健康。而普通民眾,在標準制定的問題上又沒有話語權。
忽視民眾健康,全力以赴維護政府部門和企業利益,“中國標準”自然會越來越低。今年4月初,瑞典卡羅林斯卡研究院發布報告稱,雀巢等知名品牌的嬰兒食品中含有砷、鎘、鉛等重金屬,嬰兒每日進食2次雀巢米糊等食品,砷吸入量會較單獨喂母乳高50倍,鎘高150倍,鉛高8倍。4月17日,中國疾控中心通報稱,該類產品重金屬含量并未超“中國標準”。再往前看,2010年7月,媒體報道稱,快餐業巨頭麥當勞出售的麥樂雞含有玩具泥膠的化學成分聚二甲基硅氧烷,以及從石油中提取的特丁基對苯二酚,引發恐慌情緒。隨后,中國國家藥監局通報稱,特丁基對苯二酚的含量沒有超過“中國標準”,而聚二甲基硅氧烷則因無相關標準暫無法檢測。據了解,我國食品安全標準采用國際標準和國外先進標準的比例僅為23%。“中國標準”似乎成了食品安全問題的擋箭牌。
事實上不僅是食品安全標準,藥品標準、兒童玩具標準,甚至連環境監測標準等等都曾引發激烈爭議。在環境監測標準的爭議中,PM2.5這一專業名詞還不會被公眾所熟知。環境標準監測背后的差異也許有著難言之隱,但這一輪爭議很清楚地讓公眾感受了“環境監測為誰而監測”的立場問題。
中國加入WTO已經十年了,和“國際接軌”也成為習慣性動作。有意思的是,當很多標準有違民眾意志而有利于部門利益和企業利益時,我們強調這是“國際慣例”,強調這是為了與國際接軌;而一些標準明明有利于民眾利益時,利益方又會強調國情的客觀性,強調標準執行的困難。過低的國家標準更有利于政府部門的監管,更有利于企業降低生產成本,更有利于經濟發展數據表面增長,而傷到骨子里的卻是民眾的身體健康。
在這等“中國標準”的庇護下,越來越多的問題食品光明正大地進入了百姓的廚房,越來越多的塵埃顆粒吸進了百姓的肺里。“國家標準”不是應付民眾的道具,也不是可以隨意把玩的“玩偶”。將“國家標準”與“民眾感受”統一起來,標準才能真正起到“衡量事物準則”之效用。標準不是為政績服務的,也不是為形象服務的,更不是為政府部門和企業利益服務的。如果標準制定時,在價值立場上首先考慮的是政府和企業利益,民眾利益被忽視一旁,這種思維影響下的標準無論如何都算不上好標準。(作者系《燕趙都市報》評論員)
|